个人简历 |
白俊红,威廉希尔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 工程专业并获博士学位。2010年至今就职于威廉希尔,201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12年、2014年先后入选南京师范大学“青蓝 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5年入选南京师范大学“百名青年领军人才”计划。
白俊红副教授长期致力于区域创新、技术创新、政府科技资助及效率与生产率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Regional Studies》(SSCI)、《Innovation:Management, Policy & Practice》(SSCI)、《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中国工 业经济》、《金融研究》、《财贸经济》、《中国软科学》、《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科学》、《科研管理》、 《科学学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中国经济问题》、《管理评论》、《系统工程》、《数理统计与管理》、《中国科技论坛》、《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国际贸易问题》、《南大商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认定的重 要期刊。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南大商学评论》特约编委,担任《Applied Economics》(SSCI)、《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SCI)、《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贸经济》、《南开管理评 论》、《科学学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中国科技论坛》、《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南京工业大学学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等杂志的匿名审稿人。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多 项,获省级科学研究奖4项,市厅级5项。 |
论文和专著 |
Junhong Bai, On region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of China's different provinces[J]. Regional Studies, 2013, 47(5):773-788. (SSCI)
白俊红, 蒋伏心. 协同创新、空间关联与区域创新绩效[J]. 经济研究, 2015, (7):174-187.
白俊红, 江可申, 李婧. 应用随机前沿模型评测中国区域研发创新效率[J]. 管理世界, 2009, (10):51-61.
白俊红. 中国的政府R&D资助有效吗?来自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 经济学(季刊), 2011, 10(4):1375-1400.
白俊红, 吕晓红. 自主研发、协同创新与外资引进——来自中国地区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 财贸经济, 2014, (11):89-100.
白俊红, 蒋伏心. 考虑环境因素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方法[J]. 财贸经济, 2011, (10):104-112.
白俊红, 江可申, 李婧. 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分析[J]. 财贸经济, 2008, (9):119-123.
白俊红, 李婧. 政府R&D资助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效率视角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 2011, (6):181-193.
白俊红, 江可申, 李婧, 林雷芳.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 中国软科学, 2008, (3):83-89.
白俊红, 江可申, 李婧. 中国地区研发创新的相对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基于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的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 济研究, 2009, (3):139-151.
白俊红, 王林东. 创新驱动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收敛还是发散? [J]. 经济科学, 2016, (2):18-27.
白俊红, 卞元超. 政府支持是否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J]. 统计研究, 2015, (11):43-50.
白俊红. 我国科研机构知识生产效率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3, 31(8):1198-1206/1177.
白俊红, 陈玉和, 李婧. 企业内部创新协同及其影响要素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08, 26(2):409-413.
白俊红, 江可申, 李婧. 中国地区研发创新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J]. 科研管理, 2010, 36(2):7-18.
白俊红, 卞元超. 中国政府R&D资助空间自相关特征研究[J]. 科研管理, 2016, 37(1):77-83.
白俊红, 吕晓红. FDI 质量与中国环境污染的改善[J]. 国际贸易问题, 2015, (8):72-83.
Junhong Bai, Jing Li. Region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J]. Innovation: Management, Policy & Practice, 2011, 13(2):142-153. (SSCI)
白俊红. 人力资本、R&D与生产率增长——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33(12):18-25.
白俊红. 企业规模、市场结构与创新效率——来自高技术产业的经验证据[J]. 中国经济问题, 2011, (5):65-78.
白俊红, 江可申, 李婧. 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综合评价及分析[J]. 管理评论, 2009, 21(9):3-9.
白俊红, 江可申, 李婧, 李佳. 区域创新效率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实证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 21(2):96- 102.
白俊红, 江可申, 李婧, 陈锐锐. 军工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分析——基于南京、重庆两地的问卷调查[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 28(6):1115-1121.
白俊红, 江可申, 李婧, 田泽永.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率变动的实证分析——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J]. 系统工程, 2008, (7):40- 44.
白俊红, 王林东. 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收敛性研究[J]. 南大商学评论, 2015 , (3):29-48.
白俊红, 李瑞茜. 政府科技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述评[J]. 中国科技论坛, 2013, (9):32-37.
白俊红,王钺. 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是否促进了创新效率的提升[J]. 中国科技论坛, 2015, (12):27-32.
白俊红, 陈玉和, 江可申. 创新管理概念、特征与实现问题的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8):9-12.
蒋伏心,王竹君,白俊红.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双重效应——基于江苏制造业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7):44- 55.
蒋伏心, 纪越, 白俊红. 环境规制强度与工业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之关系——基于门槛回归的实证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 2014, (11):39-43.
蒋伏心, 胡潇, 白俊红. 产学研联盟的形成路径与稳定性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 2014, (8):54-66.
李婧, 谭清美, 白俊红.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0, (7):43- 55/65.
李婧, 谭清美, 白俊红. 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6):137-147.
李瑞茜, 白俊红. 政府R&D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门槛回归的实证研究[J]. 中国经济问题, 2013, (3):11-23.
卞元超, 白俊红, 范天宇.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企业技术进步的关系[J]. 中国科技论坛, 2015, (6):38-44.
王钺, 白俊红, 张煜晖. 研发人员的流动是否促进了地区创新的收敛[J]. 情报杂志, 2016, 35(3):195-202.
李邃, 江可申, 郑兵, 白俊红. 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11):169-175.
陈玉和, 白俊红, 田为厚, 吴士健. 差异的普遍性及其研究意义[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9(4):116-121.
李向东, 李南, 白俊红. 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11, (2):52-61.
李婧, 谭清美, 白俊红. 考虑空间效应的区域创新效率测评[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1, 23(2):12-17.
李婧, 谭清美, 白俊红, 岳良运. 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J]. 系统工程, 2008, 27(8):44-50.
孙作人, 周德群, 周鹏, 白俊红. 结构变动与二氧化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研究——基于分位数回归与指数分解相结合的方法[J]. 2015, (1):59-74.
胡啸红, 江可申, 白俊红. 基于SCP的中国民航市场研究——以重组为主要视角[J]. 税务与经济, 2009, (5):55-60.
李婧, 白俊红, 谭清美. 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及DEA方法[J]. 系统工程, 2008, 26(12):1-7.
陈玉和, 白俊红. 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的三维模型[J]. 中国软科学, 2007, (5):130-132. |
主持课题和获奖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协同创新与空间关联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7157313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考虑目标差异的政府R&D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7120309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政府R&D资助政策工具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10YJC790005);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资源优势研究 (12DDB009);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模式与路径研究(B-b/2013/01/008);
南京师范大学优秀高层次人才引进基金项目: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测度与实证研究(1002017);
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资助课题:启东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对策研究(Y201105);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开放课题:政府R&D资助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SK20130090-10);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加快江苏科教资源转化、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研究(2013ZDIXM026)。
参与的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空间相关的区域间创新协调发展研究(713031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市场准入的民营航空公司低成本运营管理模式研究(6057217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我国管理通胀预期与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研究(10CJY06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环境优化与中小企业成长方式转型研究(11CJL0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技术负位势视角下我国企业技术寻求型FDI的逆向技术转移机制研究(13BJY084);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思路、模式、途径与政策研究(2010ZDAXM013)。
主要的获奖:
论文“应用随机前沿模型评测中国区域研发创新效率”获2014年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一位;
论文“中国的政府R&D资助有效吗?来自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获2012年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一位;
论文“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获2012年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 果三等奖,第三位;
论文“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分析”获2012年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三位;
论文“军工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分析——基于南京、重庆两地的问卷调查”获南京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一位;
论文“政府R&D资助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效率视角的实证分析”获2010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一 位;
论文“考虑环境因素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方法”获2011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五次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一 位。
论文“企业规模、市场结构与创新效率——来自高技术产业的经验证据”获2012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六界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第一位。 |